"贴纸开启了与定义互联网文化相似的集体意识,就像病毒传播一样,它们四处流通,被社会标识接受者放置于一个特定的语境。"
——先起个范,再讲故事
事情是怎样的,今天准时早上来到公司,装了「imToken 2.0」马克杯满满一杯水,就打开 DApp review 开始勤勤恳恳汲取知识(多么正直的优秀员工形象),不小心邂逅了一个网站(别想歪啊!)
什么?一个贴纸卖 9.9?右边还正儿八经有一堆关于贴纸材质的介绍,其中赫然写着「所有程序员必备贴纸,哈哈。」
???(黑人问号)
脑海中刷刷略过两句话:1. 逗我呢吧? 2. 你还别说,有点意思
——于是这篇文章就出现在了你的眼前。
记得刚来 imToken 的时候,还是区块链小白的我,每次开会的时候都觉得很有趣:一大波帅小伙(被要挟了我就眨眨眼)带着风走进会议室,坐下唰的一下打开电脑,背屏上的苹果 logo 随之亮起,Mac 都是 Mac,就是怎么看怎么不一样——都是贴纸“惹的祸”
我司小伙子们的电脑背屏,满满的贴纸,不同于我小时候的小女孩blingbling的贴纸,这些贴纸大多都来自区块链项目方或 imToken 自产;乍一看,杂而不乱,竟然有种奇妙的和谐美感
小插曲:拍照的时候我司四号员工一脸神秘的拉住我,说“这可是 imToken 一代贴纸,只有几十个,限量版的!”,于是我从善如流的问了一番才知道,这是 2016 年 9 月份上海 Devcon#2 的时候 Ben 去参加活动带过去的,当时团队每个人贴了一个,不过现在大家都换了电脑,只有这个是第一批的一代贴纸了 ,还一脸骄傲:「要不是为了这个贴纸,我早就换电脑了」
(真的不是因为没钱换?)
于是带着一双好奇眼睛的本人便网上冲浪搜索了下所谓「贴纸文化」,看完便也 get 到了贴纸的美感&有趣之处,一起来看看吧
贴纸文化 & 街头文化
所谓「贴纸文化」其实由来已久,它作为「街头文化」的一部分,早在 1989 年就已在"Andre the Giant" 贴纸运动中大放异彩,只是作为小众文化中的小众文化,这抹光芒也已被滚滚普世浪潮裹挟而去,其中包含的弥足珍贵的 DIY 美学和精神、社区效应和信息传达效应,也只能被惋惜的叹一句:「不足为外人道也」;
在此次过程中我偶然找到了一部深入探讨「贴纸文化」的纪录片:STICK TO IT,影片很棒,传送门在此,值得一看:https://hypebeast.cn/2017/5/stick-to-it
区块链 & 贴纸文化
纪录片第一集的主题是 "Sticky Community",由贴纸所构筑的社群,可能有些矫情,但是这一下正中我的红心——区块链这个目前看起来还略显小众的社群,对于贴纸的喜爱是否也是一种寄托,一份认同,一种隐晦的宣泄与表达;
"贴纸开启了与定义互联网文化相似的集体意识,就像病毒传播一样,它们四处流通,被社会标识接受者放置于一个特定的语境。"文章开头的这句话,现在再读,是否有了不同的感受?
区块链追求的「自由、平等、共识」,这些区块链人默默信仰的东西,是难以在阳光下三言两语被解释清楚的,是因为较高认知门槛而难以被圈外人理解的,但是总有一些人相信着:他们有些在写代码,一点点推动区块链技术前进;有些在码方块字,满怀激情用直白的语言吸引着外面的人;他们来自不同国家,说着不同语言,有着不同习惯,但是做着同一件事;偶尔的区块链集会,人来人往,带走三两贴纸,没有太多交集,但悄然间,社群早已形成了,它无形,但自驱,且强大。
贴满了各色加密货币贴纸的冰箱
旧金山比特币假日聚会现场,一张印有比特币图案的唱片
全球有74亿4444万3881人,区块链目前的受众估算下来也许只有其中的千分之五;(请不要问我是如何估算的)
一个问题:如何在纷繁的人群中一眼认出这千分之五的一员?
——午后,星巴克,余光所及之处,有一个男人,一杯咖啡,一台电脑,上面一个 「bitcoin」的贴纸,足矣;
TokenFans 的小伙伴们,你们呢?看完这篇文章对于区块链贴纸是否有了新的感受,又是否愿意在今后收到各色贴纸作为礼物?也许你有很多关于「贴纸」的脑洞想法,快来和我们一起交流吧!